资源说明:在生物识别技术领域中,手指静脉识别是一种新兴且具有高识别精度和出色安全性能的技术。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因其安全性需求较高和误识率较低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在机场、银行、办公室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手指静脉识别技术的主要挑战在于由于分割错误和局部差异造成的识别性能低下。
为应对这一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二叉树(Modified Binary Tree, MBT)模型的手指静脉识别方法。MBT模型被用来定量描述静脉分支之间的关系和空间结构。基于MBT模型,研究者提出了包含粗选、模型修正、分段匹配和综合判断四个阶段的手指静脉识别方法,以实现手指静脉的鲁棒匹配。实验表明,所提出的MBT模型方法能够提高手指静脉识别性能,减少由于分割错误和局部差异造成的性能下降。而且,在保持较低复杂性的前提下,所提出的MBT模型方法在包含150名参与者共8100个手指静脉图像的数据集上获得了0.12%的等错误率(Equal Error Rate, EER),性能超过目前的最先进技术。
文章中的关键词包括手指静脉识别、生物识别和模式识别。文章首先介绍了生物识别个人身份验证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和静脉识别等,这些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广泛应用于机场、银行、办公室等场所。这些技术中,手指静脉识别因其高识别精度而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话题。生物识别技术的关键特点之一是安全性能高,误识率低,这是它们在许多应用场合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
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中,手指静脉识别的原理是通过分析手指中的静脉血管分布模式来实现个体身份验证。具体来讲,手指静脉识别系统通常包括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等步骤。图像采集阶段,利用近红外光对用户的手指进行照射,并捕获手指中静脉血管的图像;图像预处理阶段,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以去除噪声并提高图像质量;特征提取阶段,则是从处理后的图像中提取出具有区分性的静脉血管特征;在特征匹配阶段,将提取到的特征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特征模板进行匹配,以此验证个体的身份。
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当手指静脉图像的质量不高或者存在局部差异时,分割错误就可能产生,进而导致识别性能的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使用改进的二叉树模型,将手指静脉图像的特征以树状结构进行表示,从而能够在特征匹配过程中更加精确地描述静脉分支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MBT模型的引入有助于提高识别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效弥补了传统模型的不足。
MBT模型方法中涉及的四个阶段分别是粗选、模型修正、分段匹配以及综合判断。在粗选阶段,首先对输入的手指静脉图像进行初步筛选,选择出可能的匹配对象;在模型修正阶段,根据已有的识别规则对粗选结果进行修正,提高匹配的准确性;分段匹配阶段则是对静脉图像进行分段处理,并对各分段进行匹配分析;综合判断则是根据前面几个阶段的匹配结果,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后给出最终的匹配结果。
通过这些阶段的处理,MBT模型方法在保持较低系统复杂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手指静脉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这表明,MBT模型为手指静脉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技术途径,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指静脉识别技术有望在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场合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源码包内暂不包含可直接显示的源代码文件,请下载源码包。
Engli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