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说明:针对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无法有效表达时间序列数据中存在的历史特征的缺陷,提出利用灰色预测原理具备发现事物历史变化规律性的优势来解决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这一弱点,最后得到的灰色BP-NN优化组合模型具备了更高的预测精度。实验采用中国气象站2018年1月至2月北京市10个监测点的PM2.5质量浓度及其对应的每小时的空气污染物浓度、气象因子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采用灰色预测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结果为:在系统误差上有了较大的降低,同时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之间的拟合程度更好。
【灰色预测原理】
灰色预测模型(Grey Model,GM)是一种处理不完全信息系统的理论,由我国科学家邓聚龙在1978年提出。它主要用于处理数据量少、信息不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尤其适合捕捉数据的内在发展趋势。GM(1,1)是最基础的灰色预测模型,假设数据具有线性增长趋势。模型通过生成一阶微分方程来描述数据序列的变化规律,从而进行预测。
【BP神经网络】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是一种监督学习的多层前馈网络,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和预测等领域。它通过反向传播误差来调整权重,以最小化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然而,BP网络存在训练时间长、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这限制了它在处理复杂非线性问题时的性能。
【灰色BP-NN优化组合模型】
灰色BP-NN优化组合模型结合了灰色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的优点,旨在解决单一模型的不足。灰色预测能够发现时间序列的历史变化规律,而BP神经网络擅长处理非线性关系。通过灰色预测改进BP神经网络,可以更好地捕捉PM2.5浓度随时间的波动特征,提高预测精度。
【PM2.5预测】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有显著影响。预测PM2.5浓度有助于空气质量管理和公众健康保护。神经网络模型在PM2.5预测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但需要通过结合其他算法(如粒子群优化、遗传算法)或改进模型结构来提升预测效果。
【环境因素】
影响PM2.5浓度的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风速)、空气污染物浓度(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人类活动等。这些因素通常表现为时间序列数据,具有一定的历史相关性。通过考虑这些因素,预测模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PM2.5的变化趋势。
【模型改进】
为提高预测精度,学者们尝试了多种改进方法,如离散灰色预测模型(DGM(1,1))适用于指数增长序列的预测,而随机离散灰色预测模型(SDGM(1,1))则适用于震荡序列。这些模型的引入可以改善传统灰色模型的预测稳定性,进一步提升预测效果。
总结来说,本文提出的灰色BP-NN优化组合模型利用灰色预测模型的规律发现能力,弥补了BP神经网络对时间序列历史特征表达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了PM2.5浓度预测的准确性。通过实证研究,该模型在系统误差和拟合度上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为PM2.5的预测提供了更可靠的方法。
本源码包内暂不包含可直接显示的源代码文件,请下载源码包。
Engli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