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English Version 超过100万源码资源,1000万源码文件免费下载
  • 透射法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在工作面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工作面内部煤厚变化、小构造等异常体是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槽波地震勘探属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物探方法。基于特定频率下槽波波速与煤层厚度的关系,通过频散分析、拾取波速、CT成像等槽波地震数据处理手段,预测工作面内部煤厚变化及小构造分布情况,实际回采验证了其准确性。为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 厚黄土区千米深井三维地震勘探方法 九龙川矿区属于深厚黄土区,地质构造较复杂,煤层厚度较厚,自燃倾向性大,常规煤田地震采集方法获得的地震资料难以达到采区地震勘探的"三高"要求。针对九龙川矿区实际特点,采用合理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和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准确的对矿区内复杂的地质构造、煤层分布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保证煤矿合理开拓方式的确定、工作面科学布置和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价值。
  • 浙西早寒武世大陈岭组地震液化脉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针对浙江西部裴岭脚地区早寒武世大陈岭组中发育两套地震事件沉积,通过自下而上共采取了14块含液化脉的样品,分别对脉体和其对应的围岩进行碳氧同位素研究。研究发现:δ13CPDB-w为+0.01‰-1.09‰,δ13CPDB-v为-0.07‰-1.51‰,数值均属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区,但每一个样品均显示δ13CPDB-w>δ13CPDB-v,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地震驱动造成的泄水构造产生的同位素分馏、后期蚀变和泄水过程中δ12C优先于δ13C从沉积物中迁移所致;脉体和围岩的氧同位素值 ...
  • 论文研究 - 锡拉丘兹地震隔离的“眼泪圣母”神社的监视和识别 ... ,其圆顶是一个气势宏伟的RC和预应力RC结构,约22,000吨,由带有滞后阻尼器的平面滑动装置地震隔离。 监视系统代表了从未使用过的旧系统的升级和改进,具有一些创新功能,因为它允许使用相同的专用硬件和软件来管理慢速(温度变化,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和速度。快速采集(风和地震引起的动态振动)。 监测系统被插入到由国家民防部结构地震观测台维护和控制的那些结构中。 低强度地震的一些记录可以验证整个结构的正确行为,还可以对复杂结构进行动态识别,并校准避难所的详细有限元模型,从而预测隔震器在设计地震下的行为。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卓子山矿区采空区三维地震探测研究 依托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矿区某一煤矿区三维地震工程,从地震地质条件、技术难点及其应对措施、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成果方面,研究了该矿区三维地震采空区探测技术的应用效果。野外数据采集的单炮记录煤层反射波同相轴清楚,叠加剖面煤层反射波同相轴信噪比高,采空区特征明显。最后根据处理数据体,对研究区内采空区位置及边界做出了解释,经钻孔验证,采空区位置正确。
  • 论文研究 - 2009年萨摩亚地震对陆地,海洋和重力的形变 萨摩亚群岛受到2009年9月Mw 8.1地震的打击。 我们通过GPS监测研究了对陆地水平的影响,并通过潮汐仪记录了对海洋水平的影响。 这使我们能够呈现出地壳运动,重力调整和海平面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图景。 地面呈现出同震抬升,然后是震后地壳沉降。 海平面出现下降,远大于隆升,并延迟了几个月,然后上升,远远超过了地壳沉降,并延迟了几个月。 这表明,除了地壳运动引起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以外,重力变化(地震动)也有重要作用。 潮汐范围内的高振幅和高频率变化提供了重力和大地水准Eustasy变化的证据。
  • 地震事件不同初至拾取方法的对比分析 地震事件初至的精确拾取是微震时空定位的关键技术之一。简述了STA/LTA(Short–Term to Long–Term Average)、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分形维数3种微地震初至拾取方法的基本原理;采用理论模型数据对不同初至拾取方法进行了方法 ... 算法原理限制,并且与AIC法很难单独拾取事件初至。因此,采用STA/LTA识别微地震事件,初步确定初至范围,然后再使用AIC方法精确拾取初至,是微地震事件初至拾取的较好方法。
  • 地震作用下无衬砌直墙式黄土隧洞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为了得到无衬砌直墙式黄土隧洞在地震作用下的剪切破坏规律,根据动力和静力分析模型,应用抗剪强度折减法和ANSYS软件,分别对小跨度无衬砌黄土隧洞进行重力分析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得到了无衬砌黄土隧洞的围岩抗剪强度安全系数,讨论了无衬砌黄土隧洞的跨度、覆土厚度和地震烈度对围岩抗剪强度安全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黄土围岩材料剪切破坏的角度来看,在7、8及9度的黄土地区修建的小跨度浅埋无衬砌隧洞,其抗剪强度安全系数均大于2.0。
  • 地震勘探在山西孟家窑煤矿复杂山区的应用 在对地震地质条件、实地试验测试结果和邻近矿区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论证,确定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方法查明某采区的构造发育情况。经过地震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对勘探区内的断层、褶曲等构造的时间剖面表现特征和空间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最终查明了勘探区内发育有断层11条、向斜构造1处,还圈定了两处采空区。
  • 采空区沉陷变形和地震对建筑耦合作用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针对采空区建筑抗震抗沉陷变形能力的不足,在分别分析采空区沉陷变形和地震对建筑作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分析了采空区沉陷变形和地震对建筑耦合作用的影响,指出通过提高建筑物基础的整体性、加强首层梁柱配筋、采用隔震减震设计、设置可升降点式基础、对建筑物进行变形加固处理可以增强建筑抗震抗变形的能力。